月老殿

供奉 月下老人


文昌帝君  註生娘娘  
 

月下老人

  月下老人簡稱「月老」,尊稱「月老公、月老神君」。乃掌管男女姻緣之神,常塑為白髪白鬚的老翁,右手拄拐杖、左手則持姻緣簿。其故事來源為唐人小說:李復言《續幽怪錄》〈定婚店〉,說韋固年少時,在客棧見一老人於月下翻看一本書,一問之下說是姻緣簿。韋固疑信之下,老人指示前往看視,賣菜老嫗所帶的小女孩。韋固不信,遣人行刺。十餘年後中科舉, 並成為考官的佳婿;婚後其妻常在眉上貼以飾品,詳問之後始知老嫗為乳母,其妻則官家之女。故縣宰命客棧為定婚店,月下老人成為姻緣之神,從此流傳民間。清領時期至戰後罕見月老的記載,僅昭和八年(1933)相良吉哉編纂《臺南州祠廟名鑑》紀錄臺南有廟宇供奉月老,後來衍生府城四大月老的說法。民國六十九(1980)年在日月潭拉魯島(光華島)建立臺灣第一座月老的主祀廟,辦理水上集團結婚而頗負盛名。民國七十九年(1990)後各地知名廟宇開始增加祭祀月老,民國八十九(2000)年後月老信仰興起, 此一現象與八0 年代的晚婚趨勢有關。其信仰型態乃針對現代男女所需,經由積極性的求取姻緣儀式,幫助適婚男女牽紅線,完成其成婚的心願。有些月老身旁還出現月老婆婆、氤氳使者,主要是激勵信徒既參與聯誼活動,也在月老信仰的無形力量下,順利完婚早生貴子,成為當前亟需宣揚的生命儀式。

文昌帝君

文昌帝君

  全稱為「梓潼帝君」,通稱文昌帝、梓潼夫子,乃司文運科考之神。原本屬於古代的星辰信仰,《史記•天官書》記載:「斗魁戴匡六星,曰文昌星,一曰上將、二曰次將、三曰貴相、四曰司命、五曰司中、六曰司祿。」其職司關聯文運祿位,如貴相的理文緒、司祿則賞功進士,乃是攸關讀書任官的前途。而後被人格化,東晉以來與蜀之梓潼結合,稱為張亞子,「居七曲山,仕晉戰歿,人為立廟。」在唐代隨著科舉制度而盛行,從地方信仰保佑四川學子,而演變為各地士子的信仰,據載始封於唐代的英顯王,至宋代偏重文事而多有敕封,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、光宗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、理宗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;封帝則在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),稱為「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」,即加號為文昌帝君,天下學校有祠奉祀。其間道教謂其掌文昌府,又記其降筆之事而有梓潼化書,故為儒、道二家所崇祀。舊時士人祈求功名利祿,在私塾、書院均會崇祀,甚至增加數位而有五文昌(組合各異,在梓潼帝君外,還有魁斗星君、孚佑帝君、文衡帝君、朱衣夫子,或倉頡先師、冉陽夫子之類)。本地學子既樂上進,而虔誠祈求文昌帝君,屆時紛紛前來點燈祈福,希望考試如意亦如古之士子。

註生娘娘

註生娘娘

  屬於生育之神,其神格雖說不高,郤是各地掌見的,乃屬娘娘神的重要成員,專司庇佑婦人家所祈求的,諸如生兒育女,護產平安之類。在歷代史籍文獻中並未明確記其來歷,而多依據《封神演義》的三霄娘娘,即雲霄、碧霄及瓊霄三姑,共掌混元金斗。其實註生娘娘在各地的變化,均會適應民情而納入娘娘神之列,如山東等北方地區的碧霞元君,而福建則有臨水夫人、三奶夫人,台灣同樣移植同一閩地的娘娘信仰。民眾相信一家之中, 生育兒女既有定數,也需誠心祈求,以利子息繁衍。本宮既有道法二門的三奶法,由法師代信眾祈求庇佑產育平安。註生娘娘既專司護佑,當前雖已進入現代社會醫療進步,但民眾敬奉娘娘如舊,不時前來祭拜以保母子順遂如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