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殿

供奉 玄壇元帥


五穀先帝  開漳聖王  國姓爺  太子爺  福德正神  虎爺
 
玄壇元帥

玄壇元帥

玄壇元帥,神貌威武,黑面朱唇,目圓濃鬚,頭戴倒纓盔,身穿烏油甲,手執金鐧,身跨黑虎,威儀氣勢,凜然生風。

玄壇元帥姓趙名朗字公明,生於商文武丁十年(西元前一二一○年)三月十五日,祖居陜西周至縣集賢鎮趙代村人氏。父夷淑,享壽一○七,母許氏享壽一一九,夫人項氏享壽八十有七,一弟三妹,七子四女。兒孫蕃衍,備有榮焉。

玄壇元帥自幼聰慧,道根深植,好究兵法,在終南山蒙太上道祖授業傳術,遂得道家丹術、兵法精髓妙法。時年三十四歲下山投助殷商,掃平叛亂,戰功彪炳,善撫百姓,深得民心,甚受殷紂及聞太師仲之寵信,委以軍政重任統使,旨封元帥。時年屆六十耳順,天下無事,辭歸就隱,日以研道,修真為懷,年八十餘猶健,更感修道心功,避俗求仙,遂入四川峨嵋山羅浮洞修道,不與世聞。

  殷商末年,周武王興師伐紂,眾諸侯起兵響應,大戰殷軍於牧野,戰得石裂山崩,殷軍屢戰失機,聞仲太師獨自尋思,百轉愁 腸,無計可施,突然想起峨嵋山羅浮洞趙公明道友,聞太師親自造訪,詳告奉詔平討周武王經緯,懇請鼎力賜助。趙公雖明知天意 所歸,但聽聞太師悲訴激憤,與念及過去曾受殷王厚恩,不惜自毀道行,慨然允許效勞,共破姜尚,遂帶陳九公、姚少司門徒下山 ,途中突遇猛虎,經收服為座騎,趕往西歧會合,殷商兩軍相遇,戰得天昏地暗,日月無光,雖經初戰有數場勝利,但天數難違, 殷軍戰志低落,倒戈相向,徒負趙公報國丹心,於帝辛六十三年(周武王一一年,西元前一一一一年)壯烈殉國,時享壽九十有九 齡。磋呼!玉肌仙體,永臣殷商,生為國柱,死為世神,聞者無不讚其忠,事主丹心不二,周武王褒其忠勇,特御賜建造忠臣廟奉 祀,立後世千秋之典範。後姜子牙於封神台奉元始大天尊敕封趙公明曰:﹁昔修大道,已證三乘根行,深入仙鄉,無奈心頭火熱, 德業迴超清淨,其如妄境牽纏,一墮惡趣,返真無路,生未能入大羅之境,死當受金誥之封﹂,特封為﹁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 君﹂,率領部下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昇、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、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、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等四位正神 ,合稱五路財神,專司迎祥納福、追逃捕亡之職責。後又受玉旨封為天上三十六天官之首,率領三十五天官管領凡間之禍福,四方 之財庫,御位中路財神,為財神界之最高主宰。 趙元帥浩氣長存,時騎黑虎,雲遊四海,顯赫異常,能除瘟剪瘧,驅病禳災,凡有冤抑難伸,他會主持公道,人們買賣求財,他可 以使之獲利,神恩廣被,世人追崇其德澤,尊稱「玄壇元帥爺」、「財神爺」,又因他生性畏冷,又稱 「寒丹爺」,立廟奉祀,千秋萬世,永庇生靈。

五穀先帝

五穀先帝

  五穀先帝即炎帝神農氏,古史稱為烈山氏、連山氏,民間則尊稱為先農、五穀王、藥王等。神農氏在夏朝前,為歷史上的古帝,生於姜水,以姜為姓,古籍《莊子》、《孟子》及《世本》等記載其事。古來相傳發明耒耜,教民耕種,為農業之祖。又親嚐百草,始有醫療,故視為農業、醫藥的發明者,神格化之後尊稱為神農大帝、藥王。古史神話認為是古代的氏族首領,《史記•補三皇本紀》記載神農氏統治天下,黃帝軒轅氏既起,炎帝勢力轉弱而有阪泉之戰而被取代。由於先後統治中原,成為天下共主,故中原民族自稱炎黃子孫。今人研究古史認為神農氏代表農業時代,取代伏羲氏所象的遊牧時代。古史神話中的人物,常作為文化、文明的創造發明者,也尊崇神農氏為草藥醫學的始祖,此一說法如古醫籍《神農本草經》,故中醫界視為行業祖師。在儒家的重農主義下,將農業、製陶等稱為神農氏的發明,故農業時代建廟崇祀。本地開發之初興農為先,故奉祀五穀先帝以報先功。

開漳聖王

開漳聖王

  開漳聖王陳元光(657-711), 民間又尊稱為威惠聖王、威烈侯、陳聖王、聖王公等。陳元光字廷炬, 號龍湖,河南光州(今固始縣)人, 父陳政、母吐萬氏。幼隨父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福建,高宗儀鳳二年(677)父卒於任,乃襲其職領兵治理,封玉鈴衛翊府左郎將;後來平息廣東陳謙與蠻獠之亂,晉封正議大夫,詔封嶺南行軍總管。當時漳州所屬的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, 時有叛亂之事,乃上疏設縣以利治理,垂拱二年(686)奏請,四年准奏設漳州,轄漳浦、懷恩二縣, 被任命為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。其後領兵平定閩粵三十六寨,建堡屯兵,大張農桑,百姓安居,邊陲得安。睿宗景雲二年(711)苗自成、雷萬興叛於潮州,陳元光率兵抵禦,為藍奉高所傷,逝於途中;先葬於綏安溪大峙原(今漳浦盤陀大崎彎),貞元二年(786)移葬於石鼓山(今漳州市薌城區)。前後治漳二十餘年,漳民聞其死訊而痛哭,玄宗先天元年(712)子陳珦繼任,孫陳謨又繼任,陳氏三代治漳約百年,開發漳、潮,其功厥偉, 故玄宗賜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, 臨漳侯,諡忠毅文恵;後又追封潁川侯。宋朝累封,徽宗賜「威惠廟」額,孝宗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, 明初洪武定制也因有功烈而得列祀典,改封為昭烈侯。漳人尊稱「開漳聖王」,漳浦既有近百座聖王廟; 漳籍先民遷臺後亦立廟崇祀,先是與原住民共同開發,在漳泉拚的械鬥中,則作為漳屬信仰的標誌。臺灣北部的桃園北區亦多漳屬,既有建廟主祀者,也多作為配祀,本宮即為其例。

國姓爺

國姓爺

  鄭成功(1624-1662)原名鄭森, 字明儼、大木,為南明將領,隆武賜姓,世稱「國姓爺」;永曆封為延平王, 後人尊稱延平郡王、開臺尊王。其父鄭芝龍為福建海盜,曾受明之招安,鄭森六歲返回福建,曾至金陵求學為監生, 1645 年清兵下江南,鄭芝龍叛降,鄭成功則拒誘降。乃率其舊部形成海商集團,成為南明抗清的主要軍力。1657 年起,曾三伐江浙、九征閩粵,一度圍困江寧府,終遭清軍擊退,乃退守金門、廈門,在清人頒海禁之令後,1659 年接受何斌之議取臺灣,1661 年率軍圍困熱蘭遮城,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所部, 即在當地設承天府,奉明正朔,終身為招討大將軍,不敢自稱延平王,而以代巡南寧(府城)自許。惜乎攻取臺灣後, 隔年即病卒,反清復明大業未成。民眾既感念其恩,雖在清領下仍設祠奉祀, 其子鄭經持續經營臺灣,遣部伐取各地,其一即取基隆,南崁即其遺跡,故本宮也崇祀國姓爺。

太子爺

太子爺

  太子爺一般習稱「哪吒」,福建五營系統則稱為「中壇元帥」,原為佛教、尤其密教的護法神,原為昆沙門天王之子(第二或第三),協助父親擔任護法的小將,乃因唐代的邊患在西北,特別尊崇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毗沙門天王,而密教大師既譯介佛經,也舉行密教儀軌,如《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》即云:「爾時哪吒太子手捧㦸,以惡眼見四方⋯言:我護持佛法,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。」宋代也是崇道,卻以玄天上帝為尊, 哪吒則被道教新法派收編於神將群,出現在《道法會元》的秘法中,一般方便使用道教類書《三敎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七所載稱其「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,身長六丈,首帶金輪,三頭九眼八臂,口吐青雲,足踏磐石,手持法律。大喊一聲,雲降雨從,乾坤爍動。因世界多魔王,玉帝命降凡,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。」其職權為玉帝封為「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、元帥元領袖, 永鎮天門。」後來《封神演義》吸收後改造,成為一般民眾熟知的神將,其一就是因誤殺東海龍王三子敖丙,被奏請償命後,生怕惹事連累父母,而剖腹剜腸、剔骨還親;後由太乙真人以蓮花化身,並贈送法寶風火輪、乾坤圈、混天綾,下山與父兄扶助姜子牙伐紂,屢立奇功。興周之後均被封神、修成正果。既有小說之敎,在福建則為民間法派所崇奉,成為中壇元帥而與張蕭劉連四聖者合稱「五營頭」,既是小法中召請護壇的官將,也在聚落鎮守五方,通稱哪吒三太子為「中壇元帥」。有的則自福建分香而獨立建廟,其崇祀情況從府城及隣近村落俱有。緣於此故,本宮作為配祀之將以營衛境土。

福德正神

福德正神

  俗稱「土地公」,客家地區稱為「伯公」,道教則有「里域正神」。在諸神中地位雖說不高,卻因自然崇拜而甚為古老,此一古早神明即為古代的社稷之神,即社神、社公,其小者象徵最小單位的土地祭祀,被歷史學者稱為「小區原群」;其大者則稱為社稷, 以象國家。土地既厚載人民、長養五穀,儒家祭禮列於祀典,歷代方志所載均屬官祀;而民間則因仰賴土地,同樣也崇祀而建小祠。可見官民均同樣重視春秋二祭,敬備牲醴以表崇德報恩之功。有趣的是民間衍生許多的故事, 認為生前正直者亡後奉派土地之任,既守護一境也得享一方香火,成為民眾最為親近的小神。明初懲於蒙元時期破壞漢人之制,洪武初期的定制,即城隍—土地盡去人像而僅以木主,按照里甲制稱為里域正神。後來民間仍恢復舊制,塑為福德正神的老者之象,有些地方甚至伴以配偶,稱為土地婆而擬家庭化。台灣先民從閩粵遷台,不需分香而僅依理念,一履斯土即奉斯神, 所謂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,或取石頭或塑土、雕木為像,從「小區原群」而到近年來的「小區新群」,既落土紮根創建家園,也整合社區凝聚居民,其功不可小覷。此外每一間寺廟必奉福德正神,護佑之境縱有小大,均表示有土地公在此即象宜居。故社區營造宜以土地之祀為小區單位,整合新舊族群成為一體,桃園號稱全台土地廟最多,每年慶祝福德文化節;本宮崇奉的福德正神亦參與活動,主要仍在護佑合境平安。

虎爺

虎爺

  民間俗稱虎爺公、虎爺將軍,因供奉在神龕下又稱「下壇將軍」、「山君將軍」。舊日習慣視為城隍、土地、山神的座騎,後來諸神如王爺、媽祖廟也奉於神案的下方,每年六月初六聖誕,平常也供以生雞蛋、生肉。由於虎爺造型可愛,卻仍有威儀,習俗認為小孩不好養的,可以祭拜虎爺以求護佑。